• <acronym id="uujim"></acronym>
    <td id="uujim"><del id="uujim"></del></td>
  • 褚堅 | 六 甌 賦

    摘要:六甌即甌江、甌窯、甌塑、甌繡、甌柑、甌饈等。為了適應現代讀者,六甌賦均采用新韻。

    六 甌 賦[1]

    作者 褚堅

    浙江溫州古為甌地,亦曰:“東甌”,唐時始稱溫州,簡稱“甌”。居東海一隅,與內地山水相隔。歷史悠久,醞釀獨特的甌文化。故以六甌作賦:

    1-甌 江 賦[2]

    八百里甌江,滔滔不息,橫亙廣袤浙南;三千尺傾泄[3],滾滾激流,浩蕩奔騰東海。五百萬畝流域,滋潤浙江大地;逾千萬年洗禮,造就甌越華彩。舊稱永寧江、永嘉江、溫江,乃浙江第二大江也。上源龍泉,名曰“龍泉溪”;中經麗水,名曰:“大溪”;下入溫州,名曰:“甌江”;東歸東海,統稱甌江也。

    縱觀甌江,碧水縈回,宛青絲羅帶,維系山海;橫望浙南,秀峰翠林,若壯美畫卷,點綴江南。處處驚濤,上游之騰躍,令人驚嘆;款款表景,中游之寧謐,引人向往;滔滔江流,下游之壯美,使人激蕩;浩浩滔天,入海之奔騰,激人胸膛。雄哉!

    登洞宮山,探甌江源頭;涉龍泉溪,究清水激流。驚!氣勢磅礴,奇瀑直瀉之奔;駭!煙霧蒸騰,山巒起伏之雄繡。山伏江亙,危岑曉嵐,深壑濃霧,氣蒸風遒[4]。突現猛獸悠行,為之驚咋;常聞靈鳥輕音,心曠神遛。奇哉!

    游大溪美景,聆聽濤聲,恨水怪貽禍;享好溪平和,泛舟吟哦,謝段公除害[5]。立通濟堰,驚前賢之智慧;游麗水市,嘆甌江之青睞。漁家撒網,江上帆影點點;清泠激瀨,水中赪鱗悠彩。夾岸森茂山翠,孤墅林下,院前雅客,茶香徐來。愜哉!

    甌江下游,臥溫州而引楠溪,入東海而蓄三垟。懷山水詩祖,意蘊無窮;觀甌江入海,寬光心暢。遙想當年,謝公溯江而上,吟誦名篇;回望當今,高賢駐足兩岸,展望理想。江中四島,名勝咸集;文化淵遠,好景盡賞。江心孤嶼,詩之島,唐宋名篇;千年六剎,佛之嶼,皇家道場。宋高宗南渡,島中駐蹕,保一片江山;謝臨川吟哦,唐詩之路,山水詩之源。文公正氣,罄家財而招勤王兵,留一片丹心;王氏大義,籌民資而筑永昌堡,佑一方平安。壯哉!

    一方水土,蘊一方文化;一帶水系,造萬般峻俏。俗土與風雅相沁,水火之契,造就青瓷、甌窯;自然與智慧相協,天地之合,練就寶劍、石雕。甌江人傍水而居,匯百流之稟性,親異族敬祖宗;山海阻隔,無外風之雜性,尚氣節崇英豪。民風淳樸,民俗多姿,耕讀傳承,節儉樸肴。自然異彩,雁蕩仙都;風情繽紛,畬寨廊橋。

    歷史淵遠,好川文化,上古文明,人文遺產。溫州市、麗水市,底蘊厚積,歷史文化名城;南明山、石門洞,摩崖題刻,全國重點文保。永嘉巖頭、景寧鶴溪、松陽西屏,中國歷史文化名鎮;慶元大濟、龍泉下樟、蓮都西溪、巖坦嶼北,中國歷史文化名村。美哉!

    農之命脈,商之通衢。城臨江而繁華,人因江而匯聚。

    嗟乎!溫處因江而奇美,成就山水詩之路;甌越因水而富饒,造就海絲路之埠[6]。

    2-甌 窯 賦[7]

    溫州古稱“甌”,“甌”字從“瓦”,甌人善制陶瓷器也。西晉杜毓《荈賦》載:“器擇陶揀,出自東甌”,甌窯乃中國最早有文獻可考之歷史名窯也。

    滔滔甌江,孕育一方水土,造就萬種風物;滾滾洪流,醞釀燦爛文化,凝練甌窯風華。洄史而嘆,新石器時代,甌人臨水而居,燒制陶器;觀今而欣,新科技當代,溫州溯史而復,重開甌窯。

    甌瓷雖民器然載史無窮,或率性而古樸洗練。夏商時期,始制硬陶黑釉,可見印紋;六朝甌窯,成就縹瓷褐彩,堪稱“雙絕”。唐代五代,延續和創新,媲美“秘色”;北宋南宋,器形與紋飾,遠銷海外。宋后緣于它窯興盛而落,而今由于甌窯器美而起。

    甌先民化瘢疵為珍奇,褐彩緣于坯料雜鐵成褐色瑕疵,成于甌人智慧而載譽華夏。開陶瓷彩繪之先河,留甌窯歷史之榮光。 晉代《笙賦》載:“披黃苞以授甘,傾縹瓷以酌醽”。甌窯以縹瓷釉美而聞名遐邇,以胎細器雅而揚名千載。

    歷經六千滄桑,遺存寥落;幸得雅士珍藏,歷史重光。商代原始黑瓷,形制獨特,古拙敦厚;西周原始青瓷,拉坯痕跡,釉光滋潤。唐代青釉褐彩胎灰,釉深淡有別,潤澤生光,落款敘史,器形考究;宋時商業瓷業并舉,釉彩淡雅晶瑩,器形完美,紋飾精練,遠銷海外。

    甌居海中,東甌先民沿水卜居六千余年;沿江擇地,溫州大地遍布甌窯遺址二百多處。甌風遺韻,令吾陶醉;珍藏豐沛,引人嘆觀。

    甌瓷乃天地之合,智慧與自然結晶;甌窯是水火之契,俗土與風雅相融。

    嗟乎!撫甌瓷而嘆先民慧智,觀甌窯而戀溫州大地。

    3-甌塑賦[8]

    戊戌初冬,登非遺館,欣賞甌塑,目欣心悅,藝術感染,遂作賦曰:

    甌塑乃溫州傳統藝術,盛行甌江兩岸,容聚甌民趣意。內涵甌越文化,蘊藏中國漆藝。歷史悠久,盛名華夷[9] 。源于漢代,盛于唐宋,明清發展,當代興起。

    溫州空氣濕潤,得天獨厚,漆不入陰,自然工藝。工藝紛繁,“隱起措金”、“隱起措漆”、“隱起措”, 俗稱“堆塑”矣。 承泥塑師漆藝,技法巧妙,色彩絢麗;融雕塑汲繪畫,氣韻空靈,圖美立體。高低浮雕,融西方構圖,學油畫光色;納光納陰,承傳統雕刻,依國畫原理。

    古老甌塑,大放異彩;名品疊出,大師云集。色彩豐滿,質感逼真,永久保存,名聲鵲起。師藝徒揚,傳承有序。大師謝新寶,發明現代塑技,貢獻秘方;大匠謝香如,公開油泥技藝,載入典藉[10]。

    千年甌塑藝術,列浙江“三雕一塑”;東方“立體油畫”,譽溫州“四甌”之一。 屬非物質文化,入國家級非遺。

    甌塑美化堂宇,裝飾民居;點綴家具,扮靚生活。名揚國際,海上絲路之精品;藝臻千年,歷史傳統之開拓。精藝傳承,后繼有能人;國際交流,展覽四十國。

    一代宗師葉曼濟,創作精品為國禮[11]?!段骱煜戮啊?,機場總統廳展壁[12] ;《西湖全景圖》,人民大會堂獻藝?!逗推街骸?,中南海表意;《軍農畫卷》,國防部添契。

    嗟乎!甌塑乃溫州獨藝,甌越傳奇,華夏精技,國之珍藝也。

    4-甌繡賦[13]

    溫州地處沿海,歷史名城,文風昌盛,人才薈萃。百工之鄉,蠶桑之地,書畫名城,甌繡源地。附人之杰,騷人墨客咸聚;得地之靈,商人巨賈云集。

    甌繡乃溫州刺繡,因溫州古稱東甌,故曰“甌繡”。源于古甌民間,始于唐宋,盛于明清,華于當代。

    甌繡燦爛,籍溫州傳統滋潤;溫州華彩,融華夏文化涵養。題材廣泛,內函豐富,構圖出新,奇思妙想。古今人物,神仙佛老,博古書法,戲曲典故,飛禽走獸,山水風光,花草蟲魚,鳥語花香。地域特色,汲甌越文化;人文精萃,展中華淵遠。

    薪火相傳,師徒口傳心授;歷史積淀,家傳身教手演。幾經興衰,風雨兼程,溫州精神,千年傳承[14]。針法獨特[15],平側施滾、斷稀放射、斜咬斜隔、層層打子、亂針與墊,通常十四法;風格獨異,水墨彩墨、裝飾書法,課徒授藝,平齊勻密,凈光與巧,故有七字訣[16]。甌繡名家輩出,巧手妙心,以針為筆,以線為墨,以布為紙,針線傳情,甌繡表意。著名畫家蘇昧朔,精詩書畫,融入國畫,添彩甌繡;甌繡名家周悅林,工紅樓夢,深注靈氣,聲名鵲起[17]。甌繡名宿張國民,力挽危局,畫圖明志[18],開創新氣。

    享“四甌”之譽,列國家級非物文遺名錄[19];稱“五繡”之一,入浙江省重點保護工藝[20]。身貴國品,劉主席贈禮[21];饋贈貴賓,美總統心儀[22]。入國家展示臺,獲獎無數;登國際博覽會,贊嘆聲起。

    甌繡,民族工藝,盡顯甌人之情趣;國家瑰寶,彰宣甌越之靈氣。

    5-甌饈賦[23]

    甌居海中,先民依海而卜居,采摘漁獵而求生。器出東甌,古民制甌而烹饈,養蓄農耕而傳承。

    《史記》載,楚越之地,果蔬贏蛤,飯稻羹魚。秉大海之腴潤,維萬年之生息;依山巒之富庶,繁千代之延續。漂茫茫大海,獵靈靈鮮品;攀座座危岑,狩款款禽鹿。

    春夏秋冬,四季食材無缺;寒來暑往,時令風味俱全。贊甌饈之味豐,食材廣采博納;驚甌民之慧智,烹飪獨到浩繁。春有鯧魚,肉厚堅實,食之味佳,益氣養內;夏產水孱,軟如豆腐,入口即化,生津潤肺;秋捕梭蟹,膏黃肉白,鮮香無比,補骨添髓;冬網黃魚,肉細體肥,海中珍品,暖中益胃。

    甌饈風味,取于海而輔于山野;傳承有序,成于宋而名于當今。以海鮮為特,口味清新;以刀工見奇,色形俱精。蒸煮烹法,簡約簡單。輕油輕芡,薄而清淡。五味鮮芳,珍饈美饌。三絲敲魚,錦繡魚絲,蟹粉魚刺,芙蓉蝤蛑,鳳尾敲蝦,蒜子魚皮,魚羹魚丸。

    甌饈特色,聲名遠傳。四十六款甌饈名品,榮登《中國菜譜》之篇;二百四十道源于宋,幸列浙江非遺之典。求本色而守璞,體現甌越之淳樸;尋本味而歸真,追求浙閩之本原。鮮香飄裊,海錯珍饈,魚蚌螺蛤,令人垂涎矣!

    海品新鮮,山珍亦佳。咸菜全雞,原汁原味;筍干扣肉,酥而不膩;牛肉蘿卜,葷素清雅。名點小吃,樣樣撓挑味蕾;歐派菜雕,款款吸吮眼球。

    地資吾厚矣,海滋吾潤矣。

    嗟乎!蒞甌地而品饈,居溫州而何求?

    6-甌 柑 賦[24]

    東甌故地,溫潤之州。民康物阜,名果繁多。以甌為名,唯甌柑也。

    華夏珍果,遐邇聞名。列朝皇家貢品,貫唐元明清。綠色營養,北京“亞運”專用水果;溫州特產,中國地理標志產品。甌柑根植甌地,可溯二千四百年。“柑”音諧“官”,正契中華傳統文化;帝王青睞,御用正月十五“傳柑”。

    宋忠烈之后,太守韓彥直,編著《永嘉橘錄》[25]三卷,世界最早柑橘專著[26];今科技之星,鄉間躬耕者,培植中國甌柑之鄉,溫州最優地產名目。史載以平陽泥山[27]、鹿城近郊[28]為最;今植以甌海三垟、澤雅、梧田為著。鹿城七都,龍灣狀元,瑞安樂清,均有散布。

    古詩有云,“有林皆橘樹,無水不荷花”。昔遍植甌地,遠銷京師。谷雨前后[29],素花飄香,正合幽人心懷;碩果離離,甌柑潤津,恰消冬季燥氣[30]。果形端正,澤臘膚理。色橙而皮厚,底平蒂高;味甘而微苦,化渣汁醴。清甘微酸,風味濃郁,品啖益體,回味神怡。果耐貯藏,越冬抵黃,色澤猶新,苦味漸消,酸甜可口,果中之極。藥食同源,健康益體。良藥異果,祛熱降火治喉炎之療效;,食療珍品,端午甌柑似羚羊之傳奇。

    甌柑酸苦甜,正切人生三味。

    品甌柑,品人生也!

    王亦存 / 書 / 六甌賦

    作者: 褚堅 / 中國詩賦協會會員

     


    [1] 六甌即甌江、甌窯、甌塑、甌繡、甌柑、甌饈等。為了適應現代讀者,六甌賦均采用新韻。

    [2] 參考文獻 《八百里甌江》等。

    [3] 甌江落差1000米。

    [4] “風遒”語出:南宋鮑照《上潯陽還都道中》,意為:強勁、有力。

    [5] 傳說唐大中年間,大溪灘多水急,水怪作惡,貽害百姓。處州刺史驅逐溪中水怪,易名“好溪”。

    [6] 《八百里甌江》載:甌江是重要的浙西南水上交通要道,曾是海上絲綢之路、特別是海上瓷器之路的重要節點。

    [7] 本文參考文獻,《甌窯風度》、《說甌》、《甌風遺韻》等。

    [8] 本文參考文獻,鹿城區政協編《甌風越韻》、周錦云著《溫州甌塑藝術》(西泠出版社)和陳均賢著《甌塑大師陳新寶》(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)。

    [9] 指中國和外國。語出《晉書.元帝紀》:“天地之際既美,華夷之情允洽”。

    [10] 謝新寶的彩色油坭塑技藝則由傳承人謝香如和謝巧姆向社會公開,并于1959年為北京大會堂創作甌塑大型插屏《和平之春》和《雁蕩山》,載入《中國當代美術》一書,同年油坭塑被溫州市政府定名為“甌塑”。

    [11] 《飛天圖》作為國禮,由周恩來總理贈送美國尼克松總統。

    [12] 《西湖天下圖》裝掛G20杭州峰會蕭山國際機場新航機樓總統廳。

    [13] 本文參考,《歐風遺韻》和《說甌》等相關文章撰寫。

    [14] 據瑞安鮮巖寺慧光塔出土的“三方繡經袱”考證,年代為北宋景祐元年至慶歷三年(1034——1043),至今已有 千年歷史。

    [15] 甌繡通常針法有平針、側針、施針、滾針、斷針、稀針、放射針、斜咬針、斜隔針、層層針、打子針、墊針、亂針等通常十四法,演變出幾十種針法。

    [16] 甌繡課徒授藝時,相傳有:“平、齊、勻、密、凈、光、巧”七字訣。

    [17] 周悅林老先生甌繡作品《紅樓十二金釵》、《劉姥姥游大觀園圖》,轟動海內外,使甌繡名聲鵲起。

    [18] 張國民老先生面對上世紀末甌繡衰落、人散藝絕的局面,雖退休而心急如焚,信手畫一白頭翁銜花圖,道出無奈而又不屈的內心。通過他努力,又使甌繡重放榮光。

    [19] 2008年,甌繡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
    [20] 2001年,甌繡被列為浙江省首批重點保護的工藝美術藝種之一。

    [21] 《月夜琴韻》被選為國家禮品,作為國家主席劉少奇出訪印度尼西亞的饋贈禮品。

    [22] 1972年,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,甌繡《白鳥圖》被選為國家禮品贈與貴賓。

    [23] 本文參考文獻 《甌繡》等。

    [24] 本文參考文獻 《甌柑》,林顯榮編著,中國林業出版社。

    [25] 南宋淳熙五年,溫州太守韓彥直所撰寫的世界首部專著《桔錄》中記述的海紅即為現今的甌柑。

    [26] 《甌柑》,林顯榮編著,中國林業出版社。

    [27] 《甌柑》載:“溫江異果,惟有泥山最”句。今蒼南宜山。

    [28] 溫州鹿城區水心、南塘等地。

    [29] 溫州甌柑一般在谷雨前后5天開花。

    [30] 燥氣:干燥之氣。語出《素問.氣交變大論》:歲金太過,燥氣流行,肝木受邪。

    責任編輯:UCOO


    【版權聲明】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游庫網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如果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的內容,歡迎發送郵件至792615979@qq.com 舉報,并提供相關證據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。
    關注游庫
    黄色午夜电影院日本美女A_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_日韩尤物视频国产免费av_黄色三级,日本视频
    
    

  • <acronym id="uujim"></acronym>
    <td id="uujim"><del id="uujim"></del></td>